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

牢记嘱托山川变 “塞上江南”启新篇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 作者: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 苗利明 发布时间: 2024-01-25 | 打印 | 字号:TT

  7月17日—20日,本刊记者跟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从红色六盘山到贺兰山麓、黄河岸边,从乡村种植园到城市社区,在一幅幅“塞上江南”的美丽画卷中,寻访一个个“神奇宁夏”的精彩故事。

截图20240124183845.png

位于宁夏固原市的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视察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各族人民按照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信念不渝,步履不停,朝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前行,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海和宁夏同为民族地区,人口也相近,同属西北地区、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禀赋也有很多相近之处,都肩负着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使命任务。在宁夏的调研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受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人民情怀,也看到了宁夏的生动实践、成功范例和巨大变化,可以为青海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红旗漫卷六盘山——盘活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旅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宁夏固原、银川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进行调研考察。当时,总书记视察宁夏第一站就到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冒雨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发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

  西吉县是红色革命的胜地。7月18日当天,“相约红色将台堡·走好新的长征路”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此举办。身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仰望园内矗立的丰碑、飘扬的红旗,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浮现眼前,令人心潮澎湃。

  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深情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和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山顶广场,巨大的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在六盘山上写下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让人心潮澎湃;六盘山下,隆德县杨家店红军村,红星闪耀,红绿交织,古朴怡然,充分彰显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经济、民宿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宁夏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度挖掘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宝贵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打造红色景区景点12个,登记备案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165件,推出了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宁夏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蔬绿杞红又一村——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万亩蔬菜基地阡陌纵横,绿意盎然。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姚磨村视察蔬菜产业时强调,“蔬菜品种很好、质量很好,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为此,姚磨村找准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冷凉蔬菜特色产业新路子。姚磨村种出的蔬菜,质地脆嫩、纤维少,以辣椒、番茄、西兰花、胡萝卜等为主导的高品质蔬菜被销往全国市场,外销率达到70%。种植区农民人均蔬菜产业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农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这里是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核心地带。曾经,这里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水利工程解“渴”,这片“苦甲”之地逐渐种出了新希望。近年姚磨村以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为依托,还建起了一个集蔬菜新品种展示、采摘及蔬菜品鉴养生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全村280多户群众都参与蔬菜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还带动辐射周边10个村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年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作为宁夏“六特”产业之一,以姚磨村等为代表的固原市冷凉蔬菜享誉大江南北,切切实实成为富民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以上。

  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的玺赞枸杞庄园,是一片在戈壁盐碱地荒草滩上建起的万亩枸杞生态种植基地。标准化的种植田,3米行距与1米株距,保证了田间的通风光照以及机械化作业运行,提升了枸杞品质。枸杞在这里,除了“泡水”“煲汤”,还被制作成原浆饮料、面膜、口红等10个种类的100多种产品。2022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部门联合评估发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达191.88亿元。中宁枸杞“量”与“质”齐飞,是宁夏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抹“亮色”。

  这些年,宁夏立足自身优势特色,以“特”制胜,全力打造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并大步向着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进发。

  六盘山腹地,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借着每年一届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向外界展示完美蜕变:村里建起了现代化养牛车间,村民住进了亮堂的农家别墅,康养中心、乡村研学实验基地也让村子愈发热闹。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这里的群众就是从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的。紫的葡萄酒、金的黄花菜、蓝的轻工产品、绿的粮油调味、白的羊牛禽蛋、红的枸杞子,让移民新村发展底气十足。如今的弘德村,6646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特色农业,解放了劳动力,村民利用便利的交通可以去任何地方打工,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弘德村是宁夏富足蝶变的生动缩影,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姚磨村、杨岭村、弘德村为代表的一个个村庄,村美民富产业兴,映照着宁夏乡村振兴的最美样子,这些村庄始终牢记嘱托,创新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走上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河安澜富宁夏——生态保护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

  黄河之于宁夏,意义非凡。沿黄九省区,宁夏是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自古以来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得益于黄河母亲的恩惠,宁夏才享有“塞上江南”美誉和“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宁夏,在黄河吴忠段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

  建设“先行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把“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贯穿始终,必须把“呵护黄河健康安澜”作为根本任务。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宁夏庄严承诺——宁夏决不负黄河!近年来,宁夏各级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吴忠市坐落于黄河之滨,是宁夏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黄色的波斯菊、紫色的千屈菜、鲜绿的水葱,配上清可见底的潺潺流水,眼前的这座美丽公园是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它像一颗‘人工肾’,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组合工艺,打造黄河水质‘净化器’。将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应用到黄河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的综合治理中,吴忠建成了一道道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正如吴忠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瑞所说,这是“守住了排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

  蓝天白云下,黄河宛如金色的丝带从这里蜿蜒而过。贺兰山、牛首山隔河相望,形成峡谷。两岸山壁,色如青铜,格外壮美,“青铜峡”由此得名。青铜峡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减少了黄河宁蒙河段冰凌的危害。如今,宁夏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成为全国稳产、高产的商品粮基地,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

  黄河吴忠段安澜无恙,行走黄河两岸,水清、岸绿、景美,目之所及,处处都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喜人变化。这些年,吴忠市也全面完成黄河干流“四乱”问题专项整治,有序推进黄河吴忠段滩地整治,实施黄河险工险段抢险维修工程等,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率先示范。黄河吴忠段的变化,是宁夏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显著成果之一。讲好黄河生态治理故事,宁夏坚持了几十年。

  中卫市沙坡头,是黄河与腾格里沙漠狭路相逢之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诞生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麦草方格”固沙法。它结束了长久以来“沙逼人退”的局面,成功遏制住了沙漠化扩展的态势,将沙漠逐渐变为绿洲。这些年来,“沙漠水城”中卫市顺应生态环境治理要求,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和沙坡头景区转型升级,将黄河文化、治沙精神、大漠文化、星空文化融于一体,建造沙漠星星酒店、沙漠图书馆等,打造了一个高端文旅融合景区。

  石榴花开籽同心——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绽放民族团结花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并有满族、蒙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八十多年前,红军三过西吉县单家集,留下了“单家集夜话”“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红色佳话,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宁夏因此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策源地。现在宁夏全区各地级市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涌现出了王兰花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宁夏各族儿女已把民族团结融入了血液和灵魂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处处都是各民族共建美丽新宁夏的生动场景,处处都有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10月,辖7个居民小区,有1.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5%,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主法制示范社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曾在这里深情讲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近年来,社区通过“社区邻居节”“七星服务”“四治融合”等一系列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创新机制,让和谐家园绽放民族团结花,成为宁夏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

  说到金花园社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金花园社区居民王兰花。近些年,王兰花获得了“七一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进京接受表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金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记者们见到了已经73岁的王兰花,她每天依然忙得停不下来。她讲述了“兰花芬芳”的故事。2004年退休后,她和6位老姐妹一起,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天天为社区的群众忙活,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妇女儿童,调解各类民事纠纷……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让王兰花成为群众心中的“活雷锋”。现在,王兰花热心小组已经发展成为近10万人的庞大志愿者队伍,随处可见暖洋洋的“红马甲”,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兰花香自溢,过程亦芬芳”。王兰花的故事,激励着社区更多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来,邻里纠纷少了,人们的笑容更灿烂了。在金花园“阳光、土壤和养分”的综合作用下,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为己任,形成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局面,描绘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
【作者】: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 苗利明
【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